“定制化”与“标准化”产品是辩证的关系,尤其在B端业务中。
定制化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深入挖掘并精准对接客户的业务需求和运营环境,通过持续优化和调整产品功能,以不断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种深度定制化的过程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必备基础,是驱动产品持续演化和创新的动力源泉。长期脱离客户必然出问题。
但是,如果每个项目几乎都是从头开始开发,每个客户的解决方案都是独立的。那这将使得公司很难将已经开发的功能模块在其他客户的项目中复用,自然导致重复劳动。
尤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个问题将急剧恶化,最终把业务拖下线。定制化项目在前期破冰很重要,但不能一直在破冰,否则整个组织就都会深陷各种冰层之中止步不前,破完冰要开船,才能驶向遥远的北冰洋。
市场上很多公司在终年奔波于满足各异的定制需求、被迫于零碎开发和重复资源消耗,产品复杂度与维护难度日益攀升,管理与技术则渐趋失控于茫茫商海之中....未来怎么办?很多企业选择了“标品”之路。
但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客户因为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需求有没有错?只卖所谓标品在这个ToB市场环境下还能不能做?甚至你理解的标品对不对?
标准化ToB产品的意义,远非单纯的“一个可以快速售卖给终端企业客户的现成产品”那么简单...
标准化产品的精髓是对整个产品的管理体系、需求拆解、商业化路径、操作流程及技术指标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度规范化,形成一套通用的、可复用的解决方案,不是用标准化绑架客户,而是让自己具备更高效、更专业的满足群体客户需求的能力。
标品并非单纯“套用”其功能,而是在保障灵活性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设计、平台化的架构,以及智能化的配置等手段来满足不同客户的独特需求,从而避免过多的个性化定制带来的风险。注意,是过多的,而不是对个性化定制封闭的...
SAP早在上世纪90年代要服务于全球不同的客户,其采取的不是一个又一个的独立项目的形式,而是转向了模块化的标准化产品战略。
通过开发通用核心模块,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灵活的配置和扩展选项,为客户提供既满足标准需求,又能支持定制化需求的解决方案。
也即我们看到SAP打造的是一个承载了各种飞机的航母,而不是不断的在疲于奔命的于各地造飞机。
这种标准化转型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还包括需求管理、开发流程的标准化、技术架构的统一化以及商业模式的规范化等方面。
SAP通过这一战略,不仅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可复用性和灵活性,也能够更快速地推向市场。
从不确定到确定的持续推动标准化的建设,从需求分析到实施层面上形成清晰的、可复用的解决方案...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和管理的问题,更是企业商业模式和运营能力的革新。
是的,标准化与定制化本身就是共同构成了整体的关系和辩证的关系,不能放弃一头直奔另外一头。但最终将走向的是标准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然后可能又是要开始新的定制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