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K12: 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简写,是指从幼儿园(Kindergarten,通常5-6岁)到十二年级(Grade Twelve,通常17-18岁),这两个年级是美国、澳大利亚及英国、加拿大的免费教育头尾的两个年级,K-12是国际上对基础教育的统称。K12主要被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采用。
截止2020年,中国K12阶段的教培机构超过49万家,是全国大中小学校总数的两倍多,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而全球第一教育强国——美国在这领域的市场规模只有100亿美元左右。日本也有应试教育传统,但一年全国所有K12教育培训机构销售额也不过42亿美元,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
中国的民间这类教学机构在无限扩张,2020年新增8.4万家,2021年前五个月共新增4.92万家,几乎每个月就要增加1万家。无数资本、个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挺纳闷儿,都忙活啥呢?这么下去,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会怎么样?一个又一个题库?算了吧,AI和大数据都来了....
一只教育概念股的上市,“衡中模式”再次引发关注。据报道,第一高中教育集团近日赴美上市。这家自称中国西部最大的民办高中集团,短短几年旗下就已设立19所学校,超过2.5万名学生就读。其中,除4所高考补习学校外,其余15所名字都有“衡水”字样,以河北衡水中学分校名义遍布多地,甚至深入县城。
中国人寻找出路的刚需以及资本的助推共同塑造了“教育概念股”....
这类教育集团在全国扩张,一是与地方合作办学,由地方提供土地、设施以及补贴、税收优惠,集团仅输出教职工、管理层及教育资源。二是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办学校。很明显,韭菜是谁了?
其实我赞同的是真正有教育家情怀以及懂教育(不是只懂刷题,更要懂育人、懂管理,能懂数字化综合应用那就更完美了)的专业人士,由他们在国家支持(监管)下开展在线教育事业,确实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需要这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只想套现的、只想把刷题无止境扩展到课外的别拿国民命脉动刀。
别的国家也这么重视“教育”么?
根据胡润财富研究院的排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8家教育企业,有7家来自于中国;前15名中,则有11家来自中国。中国已经毫无疑问成为全球教培产业的中心,如果分行业来看,课外辅导可能是中国最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行业。
这15家最大教育企业中,没有一家是美国、英国或德国公司。是这些国家不重视教育吗?是他们人傻,不懂得上辅导班的意义吗?当然不是。这三个国家虽然没有发达的辅导班教育,仍可雄居诺贝尔奖得主排行前三位,学生的创造性也无可争议地都超过中国。可见课外培训与一个国家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并无正相关的联系。
ASU-GSV 评选的全球TOP 50教育科技公司,中国有16家,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猿辅导、作业帮、掌门一对一、百词斩这些公司。
而美国有17家,最有影响力的几家是:助力学生职业发展的Betterup、Handshake,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在线沟通的 Class Dojo,推动学校教学资源共享的 Coursera,推动持续终身学习的Udemy、Guild education以及助学贷款平台CommonBond。
显然,美国的教育科技公司侧重于营造更好的学生成长氛围,帮助终身发展,助力整个教育生态的完善。他们的站位明显更胜一筹,长远社会效益也更胜一筹。
中国教育培训的一个危险信号是与资本的高度结合。教育被异化为资本眼中的造富“风口”,去年仅仅在线教育领域,资本机构的投资就539亿元。资本是教培机构快速扩张的助推手。
在中国教育产业市场中,教培机构——投资机构——股市成为主角,他们构成了利益的闭环,学生家长只不过是资本的猎物,市值超过1.5万亿的142家教育上市公司,某种程度上沦为投资者的套利工具。
灵魂的教育毫无疑问要划归学校、不要扔给以利润为首要目标的资本裁决;基础的知识教育要整合全国共享知识资源,搭建全国教育平台,如果全国的搞不起来,可以先搞区域的嘛,做这个事情有没有意义?很有意义,但要去资本化;打击面不要太大,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要市场化的,否则会造成知识的“计划经济”,然而知识本身是有“生命”的、要有供求关系在,天然市场属性,但不能走资本道路。
考试坑爹二十年还要坑娃?
北京大学最有钱的4位校友,只有1位是做科技的,其他3位(李永新、张邦鑫和俞敏洪)都是做辅导班的......这事儿怎么理解呢?
这也不能完全怪older fish们,刚性的培养“题库”市场存在吧?都是刷题刷过来的...小升初、高、大学、硕士、公务员、CPA、博士......浪费了多少人的美好年华,这种筛选机制已经失去时代存在意义了,还培训...消耗多少国家资源,年轻人能不能做点对社会对国家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能!因为你得考...
体制内教育方式是这样的,不能光赖校外补课...教育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的背后给了无用的教育与培训以足够的延伸空间...
幸好我觉悟的早,上大学就不好好“学习”了,各种翘课...一周突击完全可以通过套路考试,高数、专业课啥的真不难。然而有啥意义?nothing。各种逃课去图书馆自己看书、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活动、泡妞活动,这些现在反观才更有价值。那么多专业课留下最深印象的居然是:不需要应试考试的哲学课和音乐课以及毕业设计与社会实践。
那时候需不需要教育?其实特别需要教育,但不是数理化语数外专业课这些东西,还有生存的办法、活着的意义、灵魂的升华、内涵的蓄养、社会的融入、未来之路的打通...感谢大学和研究生母校以及老师们和优秀的同学们,给了我很多滋养......我很幸运,有这样的环境,但其它学校其他人是不是?我看到那个年代很多人在大学期间沉迷游戏甚至赌博,有打成职业玩家的,然而他们职业终结的比毕业来得早....我只能说他们点儿比较背,玩的太早了,如今游戏玩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学生们也还在忙我们当时上课考试那些事儿,准确的说是以考试为谋生手段,难怪现在很多家长说:作为学生、这就是你职业....不过这职业在咱现在看起来是不是特别没前途...以200年前的标准化学习方式在获取过时的知识、通过人力练习、人力记忆、人力计算、解决各种毫无价值甚或现实世界里永远都不会出现的业务场景问题....?就这些东西有啥学的,别说有啥可培训的了。
不仅仅他们已经在给考试打工了,他们父母还得帮他们打工。谁是教辅机构的真正客户?是父母们.....学生们只是用户...
So,资本化的教培机构面向可怜的注定被绑架的中国家长们,利用家长的焦虑,利用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成功地把数亿家庭、数百万教师,都绑架在教培产业链上,以无处不在的广告轰炸,贩卖焦虑,俘获消费者。我几乎平均2天就会接到一个电话,要么是卖孩子的教培课程,要么就是卖国内外博士学历的...经济不够强劲的时候,这类培训的价格反倒会非常强劲!
一个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K12阶段辅导班支出往往要超过50万。如果要是出国,或者有“高端”的艺术或体育爱好,则可能是无底洞。
有些读高中的孩子上SAT辅导班每年就要二三十万,读小学也要花掉四五万。
中国的校外培训产业每年从中国家长手中套取千亿计、万亿计的辛苦钱,而家长只能获得极不对等的收益,这不啻于是对百姓财富的一次掠夺。
说这都没用,又到周末了,明天还得去带娃补课...小学都没上呢就开始做作业,我也是服气...我这个年龄在跟小伙伴们儿玩“水枪巷战”呢。我是知道补课没啥用...家里领导不这么认为....都是被绑架的人啊.....
教育法治建设
2018年发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已明确规定,“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目前为止,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还没颁布,这给很多教育资本一个时间差去快速扩张收割。法规的制定需要紧跟市场监管节奏、及时制定及时发布,否则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去干预,短期或许有纠偏作用,然而这并不利于教育领域的长期健康的法治形成。
欢迎加我微信:hopkins-happy
往期经典:
【专家Insight】战略笔记: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建设指南
【专家Insight】行动的力量:CDO的数字化转型行动指南
Insight丨商业丨深度| 足球丨人生